缩量简述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摘要:有关缩量简述都市 ...
![]() 缩量简述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摘要:有关缩量简述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的实时资讯,希望对您了解缩量简述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有所帮助!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个思考:是否应该逃离大城市? “新冠疫情致超大城市吸引力下降。”这个观点由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英国卫生和社会关怀部顾问卡拉米·凯文迪什日前撰文提出,他称,新冠疫情对一个重要的现代化趋势——超大城市带来了深刻挑战,由于人口高度密集,大城市中心成为新的疫情爆发地。 疫情对于经济层面、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也将引发城市格局的变化。在我国城镇化的进展中,中心城市、大城市崛起并引领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我们团队的推演可以看到,2060年之前,全球的城市是不断向十大区域集聚,这种趋势不会停止的。像我们的长三角城市群,可能就是全世界十大区域中的第一区,到今天为止,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人口、经济增长率,均在全球十大区域排第一位。” 城市群是趋势 人口等各要素向着都市圈、城市群聚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地理学教授迈克尔·斯托珀尔(Michael Storper)在《城市发展的逻辑》一书中表示,全球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中,自贸易革命(15世纪晚期的探索时代)以来,一直呈现迅速兴起的态势,期间经历工业革命、几波新经济产业的兴起、贸易一体化等,促使全球不同区域城市的兴起和衰落。经济发展层面正不断重新洗牌,并以一种不规律和变幻不定的方式发牌给不同的地方。 他在书中引用了一组2011年研究数据,即:世界600个最大城市约占全球产出的1/3,2000个中心城市占了产出的大部分。大都市区的规模在持续扩展,郊区化大潮在西方国家中虽然逐渐放缓,但在新兴经济体中却在增速,21世纪许多大都市区在通过复制多中心模式进行扩展。 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今年1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0.6%。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标志性数据。”宁吉喆称。 吴志强的团队长期对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城镇化发展的样本研究,研究发现,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不同的国家与城市将会走向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智力的城镇化,另一条仍然是体力的城镇化。 “可以看到,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国家,在城镇化率达到60%之前,走的道路和规律都比较相近,从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城镇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三倍,收入也会提高三倍左右。”吴志强表示,关键在于达到60%以后,世界被劈成了两条道路,一条走向了智力创新,人均GDP可以从现在的1万美元开始成倍增长;还有一条路就是继续之前的体力道路,那么80%的国家,它的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元后就会停止,实际上它的极限值是在1.8万美元。 “中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吴志强说,未来,我们的城市发展要靠智慧,走向创新、智慧、生态的新的高级城镇化阶段。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以智力创新带动整个中国城镇化发展,走智力城镇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摩根士丹利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城市化2.0:超级都市圈》蓝皮书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升至75%,将新增2.2亿新市民。报告认为,要实现上述场景,需要依靠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发挥集聚优势;建设智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实现农业现代化。 值得关注的是,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下称《任务》)。 在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方面,《任务》提出,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哈长、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支持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落地生效,推动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健全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促进天山北坡、滇中等边疆城市群及山东半岛、黔中等省内城市群发展。 同时,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深入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以及,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 创新是城市竞争力的根本 根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今年4月表示,今后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 刘世锦特别强调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重要性。初步估算,今后十年,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为应对疫情冲击,更是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基建方面,投到都市圈,出错的概率不大。 今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分析指出,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有利于加速人才、人口向重点城市群集聚,加速劳动力在城市群内部的自由流动,大幅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目前,城市群创新发展,较为生动的例子就是长三角一体化。 “我们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体量、块头、速度,不光块头大,跑得还快,速度还在全球区域中间排第一名的。”吴志强表示,不过,长三角还有质量问题需要完善,就是城市群的弹跳力、肌肉强度、大脑强度都还不够,比方说人均专利数,和其他的区域相比还有两三倍的差距,需要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吴志强的团队发现,长三角专利的跨城市联合申请数量,在十年之内增长了3倍多,也就是说,长三角自动在集聚联动。 沪浙苏皖一市三省科技智库联合撰写的《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于6月6日发布,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快速提升,资源共享指标增幅最大,长三角区域内技术成果正在加速转移。 报告显示,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年均增速达到9.3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快速提升。从5项一级指标发展变化来看,资源共享指标增幅最大,从2011年的100.00分提高至2019年的219.41分,年均增速达到10.32%,这也说明,长三角区域充分具备开展协同创新的资源基础和共享能力,一市三省具有较高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人才储备。 在人口、资本、技术、文化等互相流通的城市群之内,不管是疫情防控还是环境治理,单个城市无法独善其身,需要一体化协同合作,达到互补的作用。 “我们对长三角所有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都进行了客观评价,最后筛选出来了135个能够决定长三角城市创新力的要素,每个城市都是6个指标,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短板,也有多余的长板,我们把这个长板补齐到其他城市的短板,整个城市群里大家都能受益,这就是我提出来的合板理论,不光是短板、长板,是合板,把一个城市比作一个桶,41个桶每一个桶只有6块板,相互之间补板就叫合板理论。”吴志强表示。 合板理论做完以后,再用人工智能进行配置,就像AlphaGo下棋一样,进行精细化、各个城市之间双向补充,这就是一个群落智慧。 吴志强表示,“等到在线上全部把这些要素配置完以后,再到线下把这些要素集合在一起碰面,然后相互之间创新要素又来了。你会发现群落非常强大,群落是补板,城市群落是世界不可回避的、客观规律的一个趋势。我们到2060年可以看到,全球主要的创新点,文明最高的发展点,未来创新的示范区都在这十大区域中间。” 文章作者
8月份生产热轧薄宽钢带180万吨,同比减少15万吨,下降7.7%;销售187万吨,其中出口19万吨,产销率10正和股份股吧3.4%;售正和股份股吧价3997元/吨,比上月下跌45元/吨;月末库存50万吨,比上月减少6万吨。 以上是小编为您准备的有关缩量简述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的相关内容,更多相似内容请关注七海股票配资配资炒股_股票学习网_配资公司_配资开户平台_股票配资学习网(https://www.84wm.com) |